首页 > 理想年代

第一百四十五章 下场

第一百四十四章 目的 目录 第一百四十六章 得意

第一百四十五章 下场

“好!”

冯国璋也是知道靳云鹏和大公子袁克定的关系,并不是如表面一样对袁世凯心思一点不懂。如今就是让他递个话,他老冯还是很听话的。何况和议大戏,总要有人唱白脸,有人唱黑脸不是。

冯国璋好字刚出口,第六镇统制李纯便风风火火的闯进园子。花园之内小牛皮的靴声踩得琅琅响。就看见一个新式军装的统制军官急匆匆的大步从回廊处一路走来,转进花园的小径。沿途的侍卫下人都恭谨的向他行礼。那军官却视若未见的一路疾行。后来几乎都变成了小跑。转眼他就撞进凉亭,一个大礼参拜下去,大声道:“参见军统大人!”

虽说高腰军靴踩得地面咚咚做响,一身皆是新式军装,看起来气象赞新的北洋新军,见了上官还是行的封建老朽的参拜大礼,这种有辱人格的礼仪。

一时冯国璋和靳云鹏齐齐朝他看去。

冯国璋还未有表示,李纯已经的焦急的大声道:“南京失守!天下震动!武昌的匪党士气死灰复燃,正举城嚷嚷着要将革命进行到底!躲在安陆的李想,也跳出来捣乱,四处拍电,扇风点火!”

凉亭内,冯国璋正和靳云鹏谈得入巷,听到李纯的吼声顿时就是一震。手中拿着悠闲敲着棋盘的棋子一下落地。他急急的站起身子:“什么?你再说一次?南京失守?南京天下雄城,怎么就失守了?”

南京,虎踞龙盘,九朝古都,为当年诸葛亮所叹:“钟山龙盘,石头虎踞,此帝王之宅!”

这一胜地,东南的太湖平原、钱塘江流域乃资源丰富的大粮仓。环顾周遭,皆大富之地,据此可富甲一方。沿江上溯,九江、武汉尽可控遏;沿流而下,又直抵上海。秦淮河与太湖水系,八达四通,更使这一重镇的军事幅射力显得更强。

从地势上观察,南京北高南低,四周环山,城墙坚厚,易守难攻。城西,秦淮河入江,江边多山矶;西南往东北,石头山、马鞍山、卢龙山、幕府山逶迤;东北面,宁镇山脉的钟山耸峙;正北,富贵山、鸡笼山、霞舟山固踞;南边,长命州、张公洲、白鹭洲形成了夹江,山屏水蔽,拱卫古都。

南京,地连三楚,势控两江。群山屏围,长江襟带。如此东南重镇,连江带湖,控遏鄂、赣、皖、苏动脉,又有长江天堑之险。

更特别的是,明朝朱元璋定都于此,故而南京对于汉族人民的政治符号意义,影响非常关键。

如此坚城古都,竟然一朝落入革命军之手,甭说是清廷,连袁世凯都会感到十分震惊了,何况他冯国璋?

冯国璋统军多年,气度沉雄,城府深沉。眼神更是深邃难言。平日里定然都是一副雍容的气度。这个时候却变了容色。显得急切万分。

李纯苦笑摇头:“张勋一日能守一座孤城到今天,已经是难得了。大人又不是不知道,袁大人总管湖北战事,南京的事情不该袁大人管,袁大人也不想管……这样的内有匪党,军心不稳,外无援军,处境如此艰难,能守得下去就怪了……不管怎么说,这已经发生了。”

有些话李纯藏在心里,当着冯国璋不好说出来,更何况还有一个靳云鹏。

湖北的战事就是袁世凯纵容的结果,以为出山的凭据。留待湖北匪党蓬勃发展,只要匪党掀起的乱局扩大到清廷无能为力的时候,清廷只有再次请袁世凯出山。当初袁世凯还在彰德,就嘱咐冯国璋看风色行事,湖北匪党果然卷起风潮,一发不可收拾,荫昌这个活宝手忙脚乱,清廷惶急,终于请出彰德养望的袁世凯。袁世凯组织内阁,终于向湖北发起猛攻,一切也都顺利,以大炮逼迫黎元洪签下停战协议。这一切,袁世凯当真是步步都算计到了。

但是却没想到南方革命风潮却是如此汹涌!居然在失去汉口之后,一鼓作气的攻下天下雄城南京!根据自己得到的情报,前段时间沉寂的李想,居然又活跃起来,似乎还凝聚了前些时间段低迷的湖北军心民心!整个武昌,正响应着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,连黎元洪也不可阻止,灰溜溜的下野。

这个李想,可不是什么善茬。前些日子,在李店一战,他可是记忆犹新。李想的胆大包天,更是敢在汉口炮轰洋人五国联合舰队,灭了汉口东洋租界一千五百小鬼子!这件国际纠纷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了结,但也坚定洋人对袁世凯的支持。就是这个人,利用南京失守,把整个湖北的局势颠倒。

现在袁世凯的安排看来是全部落空,南京失守,李想扇风点火,南方匪党的气焰狂涨。南方已经吼出,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呼声!南京失守而来引起的这么大风波,南北和议已经无法完成。

未来还有谁能掌控,即使袁世凯也难以算计吧。

听着李纯将他打听到的情况娓娓道来。冯国璋沉思着又坐下,又不忘看一眼同样惊得目瞪口呆的靳云鹏,转瞬之间他已经平复了心神。靳云鹏立刻意识到失态,咳嗽一声,又恢复悠然端座。

靳云鹏看是有意无意的问道:“那个李想到底是何许人?他在湖北很有声望?武昌城正在北洋大炮射程威胁之内,怎么还敢吼出那么大逆不道的话儿?黎元洪怎么就下野了?”

李纯苦笑摊手:“靳大人,李想就是那个炮轰洋人的二百五。匪党其实和捻军一样的疯狂,他们什么不敢做?武昌城的军民全都疯了,您可以去江边听听,全是潮水般的狂呼喊叫。大势如此,黎元洪这只老狐狸已经撒手。虽说是大势如此,他也是自愿下的野。”

“李想!”靳云鹏想起来了,这个人名,当初听过就忘了。李想竟然对局势有这样大的影响力,始料不及。

冯国璋敲着棋子,低头沉吟不语。半晌才郑重的道:“李想虽然不可能真的威胁到北洋军的安危,但是也是个麻烦。他们要是存了宁可玉碎,不愿瓦全的心思,和议就没有希望了。咱们现在要镇之以静……先不要自己乱了阵脚!”

李纯只是点头,慨然道:“李想的势力还没有与我北洋军硬碰的能力。我去和段军统说一声,让他们第二军这些日子小心一些,准备待变……”

看着雄姿英发的李纯,这是北洋军人的自信,也是他的自信。冯国璋点头微笑。转瞬又想起了那个在背后捅他刀子,现在又在孝感悠然,等着接替他在汉口拼杀来的果实,刚刚电谕其督署湖广的段祺瑞,忍不住脸色又是一变。

“不必!第二军的军务不是我们可以插手,没来得招嫉赵疑。”

李纯道:“是!”

他还没有看到那封电谕,不是没有疑问,但是还是毫不犹豫的服从。

冯国璋淡淡一笑:“等吧,现在需要的就是耐心。”

冯国璋挥挥手,李纯深深的行了一礼,转身离开。

“云鹏,你怎么看?”

冯国璋一双老眼似闭非闭,撑着头只是打量着手中的棋子。桌子上面放着棋局已残,靳云鹏早已经被将死。

凉亭内一片沉默,半晌靳云鹏才打破了寂静:“武昌事起,天下响应,廷议起袁公总国事,大人和段大人督师南下。南北相持,同胞惨杀,大局岌岌可危。又以和议或兴忽辍,迄难就绪,而举朝阘茸,咸以革命二字相诟病,卒无有牺牲一身,剖陈大义,为国分忧者。阋墙既久,外侮乘之,势不至酿成豆剖瓜分之祸不止。”

冯国璋目光突然电一般的射向靳云鹏,靳云鹏却悠然自得的摇着扇子,也不怕这大冬天的冷。

“云鹏,你真的这么看?”

靳云鹏微笑不语,只是点点头。

冯国璋冷冷道:“你等书生,总爱危言耸听。好像不和议,就要亡国灭种一样……现在不是我不答应和议,是武昌城里的不愿意。”

靳云鹏皱着眉头,看来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:“大人,返观战局,南军一面,黎、黄率两湖之众,扼守汉阳,龟山襄河,皆具天险,北军虽勇,料难飞渡。金陵重镇,有张、铁负隅自固,亦足为中流砥柱。不意北军甫克汉阳,而江浙联军,愤激异常。竟以全力合攻宁垣,张、铁不支,遂为所据。两方至此,又成均势。我以为南北相持,终非久计,乃由汉口英领事出任调停之责,劝令双方停战,议和问题,于焉以重起,洋人的面子,同盟会不敢不给……”

冯国璋只是摇头:“同盟会的意志决定不了武昌的去向,如今武昌可能只有李想可以指挥……”

他目光直视靳云鹏,这位北洋段祺瑞的参议官,脸上也是一副不把这事儿当回事儿的样子。靳云鹏却是不怎么把李想放在眼中。

靳云鹏迎着冯国璋的目光,一腔浩然正气,开口大声道:“大人,李想能代表南方革命大人?这不可能!咱们和议,完全可以撇开他。联络上海……”

冯国璋霍的一下站起来,狠狠的看着靳云鹏,最后道:“却也不失一个办法。不过……”

他心里总是有个阴影,挥之不散。

看冯国璋还在犹豫,靳云鹏鼓舌再以大义劝他:“大人!说者谓南北之争在满,吾谓南北之争,实不在满而在汉。闻者疑吾言乎,试观项城之用兵,从可知矣。而今而后,项城其为国体解决之枢纽也哉。先是武汉事起,满起用项城,论者咸疑项城必有良弓狡兔之悲,断不应命,讵竟慨然奉诏。乃甫经就任,而张绍曾截留军火,吴禄贞谋断后路之警,已纷至沓来,项城几陷危地,至是始悟大势已去,断非一人所能挽回。虽表面强为支持,而其中已有转圜之意矣。越日复拜内阁总理之命,论者又疑必不至京,已而入都之报腾布远近。稽其时日,则九月二十四也。于是贵族政府既覆,而项城内阁代兴,时局循环,差强人意。虽然,项城入阁,则共和解决,愈生困难,何也?项城之权,全由保护满廷而得,既已显膺重寄,即不能不故作声势,以掩众目。一旦而欲反其所为,万无此理。且贵族虽已引避,挟制之习未除,项城势处两难,动辄得咎,内招贵族之猜疑,外启党人之仇视,手枪炸弹,日伺其旁,危险之来,方兴未艾矣。清廷至此,亦复栗栗危惧,恐一姓之私产不能保存,乃徇臣工之请,下罪己之诏。颁布十九信条,昭示天下,并解除亲贵政柄,特任袁项城组织责任内阁,以图解免。无如人心为大势潮流所趋,虽有贤者,已难为力。挽回之术,不免告穷。盖人心愈压制,其膨胀力亦愈大。中西往事,历历可征。此次民军声势极大,无论其不能扑灭矣。即以北洋兵力,勉强摧抑,然人心不死,余烬易燃,吾恐第二次革命,不旋踵又将复起矣。悠悠苍天,曷其有极。”

靳云鹏说得够直白,够大逆不道了。意思就是说,南北之争,已经和清廷没有关系,冯国璋不必在抱着为满清效忠的愚蠢心思。而如今他的主上袁世凯正是事业的上升期,他要把握好机会。靳云鹏这样想,却是会错了冯国璋的意。

冯国璋低声道:“袁大人的难处我都了解……”

靳云鹏一拍桌子:“哪大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?”

冯国璋只是低声自语:“李想?他又到底是想做什么?”

靳云鹏冷哼一声:“管他这样一条小鱼干嘛?他还能掀起多大的浪头来?天下大势,为革命风潮所趋者十余省,人心涣散,已达极点。政府虽有召集议员之令,然势力微薄,罕有应者。新内阁一付空场面,机关已失,万难支持,虽有圣贤,亦将束手,识时务者为俊杰,应天顺人之举,即为福民利国之媒。以清廷之存亡,与中国之存亡,两两相较,孰轻孰重?”

冯国璋对靳云鹏的纠缠不清有些气恼,“本官自然分得清!还不需要你来指点!”

“就怕大人分不清这主次!”靳云鹏好不相让,“当是时也,北洋各将校学生,亦均纷纷南下,齐集于招贤馆,冀为同胞有所赞助。各省将组织联军北伐,不下数十万人。北军受此影响,其势力益形单薄,此消彼长,众寡悬殊。且也,南军得报纸社会鼓吹之力,凡所以励激人心,发扬士气者,罔不周至。北军无此助力,是以汉口焚劫一案,众论哓哓,大不理于人口,南北恶感,因之益深。南军之对于北伐也,万众出于一致。北军不然,于干戈遍野将士用命之秋,而忽有滦州、石家庄之变,其足以沮丧士气,摇惑军心,与南军适成反比例,优绌显分,于此可见。未几复有炸弹团出现。闻其中皆激烈志士,组织而成。自凤山被难以后,继其踵者颇不乏人,局势因之一变。盖兵力可御而炸弹则防不胜防,此风既开,窃恐北政府之具有炸弹资格者,益危乎其危。逆料将来国体之解决,又不在兵而在弹矣。匝月以来,鄂乱蜂起,天下云响影从,声势滔滔,有一日千里之观。若川、鄂、吴、越、皖、赣、秦、晋、闽、桂、粤、湘、齐、滇、黔诸省,或称失守,或号独立,环顾四周,几无完土。国将不国,试问大人将何以自存乎?”

冯国璋脸色不善,以他的城府也被他唠叨的连连发飙的时候,关键是这个靳云鹏还不在乎,一直直言相劝。

靳云鹏看冯国璋腮帮子咬紧,还在纠缠李想一个无名小卒的问题上,脸色阴沉,他转而换一个角度劝慰。

“吾恐欲救清廷,转危中国,本求建勋立业,适所以杀身隳名,区区报纸之攻击,犹其末焉者也。老友与大人亦道谊交,何不乘间进以危言,能于此时上书枢府,密陈危亡大计,请皇上效法尧舜,俯顺民情,以揖让而布共和,事成则为首功,不独前嫌尽释,即天下后世,饮水思源,有不颂德歌功,馨香祷祀者哉。万一不成,急流勇退,至公之心,昭然若揭,亦足取谅于世人。倘计不出此,妄肆武力,以仇杀同胞为事,甘冒天下之不韪,为人民之公敌,身败名裂,为天下笑,窃为大人不取也。”

冯国璋实在烦得可以,打断他的话道:“我一切听袁大人的吩咐。我发电报给袁大人,请他下达总攻命令。武昌局势已经非常不稳!”

靳云鹏脸色不快神色一闪而逝,又笑道:“那就祝大人旗开得胜,步步高升!在下告辞。”

靳云鹏一甩袖子,转身走出凉亭。或许这样也好,等着袁世凯来收拾这头犟驴,看他有什么好下场。

冯国璋却陷入沉思,想要抓住心头的一片阴影,心头又是一阵烦躁……那是电谕的一句话:令段祺瑞督署湖广!

第一百四十四章 目的 目录 第一百四十六章 得意
推荐:
返回顶部